淳美吧 > 智慧生活 > 心理
导航

中国小农经济有哪些形式

来源:淳美吧 2.02W 次
中国小农经济有哪些形式

亦称“个体农民经济”,是以家庭为单位、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,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,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。其中,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,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,亦有两者兼之。

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: 在小块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 生产力水平低,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地位不稳定,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易于走向贫富两极分化。

一、农+工的兼业模式

这种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中国小农家庭的生存选择。在不同地区兼业方式略有不同。像我国东部地区农村,虽然人地关系紧张,但农村工商业发展起步早,非农就业机会多,这就使得很多农民可以做到既不离土又不离乡,在附近工厂上班的同时兼顾家里的农业生产。

而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,不仅人地关系紧张,副业资源少,而且非农业起步晚,工商业发展缓慢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大,无法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,农民想要谋生只能既离土又离乡地到城里打工。通常中西部地区以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,老人和妇女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。

而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则在兼顾农业生产的前提下,在附近村镇打工,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和收入增加。“农+工”的兼业模式对国家来说,廉价的劳动力为城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,同时农村人口流出减轻了劳动力对土地资源的挤压,单位面积劳动生产效率提高。减轻了农村过密化程度,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。

二、耕+副的兼业模式

“耕”主要是指农业种植业,而“副”则是指从事农业主要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产性事业。在中国比较常见的副业包括饲养猪牛、鸡鸭等禽类,采集野生植物和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等。农村的农业性生产活动也算一种副业,这类活动包括农副产品加工,砖、瓦、砂、石等建筑材料生产等。

这种工业性活动是农村工业发展的萌芽。改革开放后,农村工业发展迅速,国家规定把上述农村工业性生产“归还”给工业,不再属于农村副业。虽然副业的种类减少,但小农依然能够利用丰富的资源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

在河流丰沛的地区,许多农民会利用闲暇时间在河渠中下网捕捞鱼虾,拿到集市或饭店能换来一笔小收入。在西北山林繁茂地区,农民会在农闲时上山采集野菜野果和中草药等。除此之外,家庭手工业也是副业的一大支撑。富有特色的手工业生产遍地开花。

中国的小农在城镇化进程中,克服各种不利因素,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,合理分配剩余劳动力和资源来发展副业。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、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。

三、农+商的兼业模式

此处的“商”包含了较多方面的含义,我们以在广大农村地区较为常见的集市摆摊做买卖、收购农副产品、乡村旅游业、家庭作坊等经营形式作为“商”,它们与农业一起构成小农户的收入来源。中国农民素有在集市交换家庭剩余农产品的做法。到现代,其目的已经从交换转变为营利。

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商品化率逐步提高,交易的主要商品也从农副产品转变为各类商品全覆盖,粮食及生产资料的销售则很少见了。除此之外,农村地区发展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作坊。虽然收入不稳定,但是作为家庭收入的一项来源,与“户均不过十亩”的种植业结合,两项收入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家庭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求。

小农经济,就是指以个体家庭为生产、生活主要单位的经营方式。实行精耕细作,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,实行“男耕女织” 。农业经营规模也不大,它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。

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,即在铁犁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。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,具有三种不同的社会属性,即封建小农经济、资本主义小农经济、社会主义小农经济。

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自然经济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,它的基本特点是: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,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。

在自然经济条件下,社会是由许多成独立体系的经济单位(如原始氏族公社、奴隶制庄园、宗法式的农民家庭和封建庄园等)组成的。

每一个这样的单位,除了主要经营农业(少数则是畜牧业)以外,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:从采掘原料开始,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,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,和外界的经济联系很少。

#小农经济
相关内容
热门图文
最近更新
推荐阅读